图片
当一个渔民捕获了一只螃蟹,将它放在竹篓里,就一定要盖好盖子,防止螃蟹从里面爬出来。
但是当一群螃蟹全都在竹篓里,即使不盖盖子,渔民也根本不必担心它们会爬出来。
因为螃蟹们会相互踩压,试图将同类踩在脚底往上爬;
图片
而每当有一只螃蟹快要爬到出口时,其他的螃蟹就会把它拖拽下来,最后的结果就是螃蟹们相互牵制,谁也没能逃出去。
如果你现在所处的环境就是这样一个竹篓,那么就算你心存想要努力的愿望,也会被身边的同伴拖下水,和他们一起过堕落的生活。
高层次的圈子能带动内部的每一个人共同进步,就像我们经常看到的“最美考研寝室”;
当其他人都在努力,你就算是保持原地踏步,也会渐渐被甩在身后,又怎么能甘心呢?
而低层次的圈子只会产生嫉妒心理,从心理学和博弈论的角度出发来解释,就是“零和博弈”思想:
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等量损失,所有参与者的收益和损失数量相加等于0。
图片
举个例子,如果两个孩子共同竞争一份家产,那么一个人的收获就等于另一个人的损失。
或许在人际关系中,我们很少面对这样的竞争,但是却抵挡不住很多人的“有毒思想”:
我不进步,你也别想进步。看见他人努力,这些人就好像损失了什么一样全身难受,一定要将你拉回原位,他们才感觉身心舒畅。
人民日报说:“你一定要狠下心去努力,努力变成一个很厉害的人,退出不合适的圈子、离开不合适的人,告别过去,做最真实的自己。”
对抗不合理的社会期待、摆脱他人的影响,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搞清楚“我是谁”;
“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”、“我最想做的事是什么”,而后再朝着这个方向去不断努力。
图片
离开自我驯化
相信很多人都曾经面临过集体生活的冲突问题,寝室里的混乱作息、和长辈在一起时生活习惯不一致等等。
图片
从前在大学生活中,就遇到过这样和普通人完全相反的作息:
在傍晚开始活动,一直打游戏到凌晨三四点,然后睡觉到下午,开始起床洗漱吃饭。
在这个舍友打游戏的过程中,不可避免会发出各种声音,打扰其他人睡眠;
但在她反人类的睡眠时间里,却要求我们不能有任何一点动静,包括不能开灯、翻书、讲话等等。
或许在别人睡觉的时候不能出声,这是一种人尽皆知的“公德”;但人们要在正常时间里保持正常活动,同样也是合理需求。
如果你为了所谓“公德”和“利他”,压抑自己的需求,盲从群体期待,这就是一种“自我驯化”。
图片
在心理学中,“自我驯化”指的是通过自我约束、社会文化选择和情绪调节等方式;
压制自己的本能和需求,从而顺应群体,发展出更高的温顺性、合作性和自我控制性。
如果你的圈层是绵羊,而你是一只想要脱离的狼,却因为和绵羊的认知方式、生活方向不同,而强行将自己驯化,那么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:
你同样会变成一只绵羊,将自己永远融在这个圈层中无法脱离。
图片
自我重构
现在社交平台上有一类短视频非常流行,文案大多是:“你醒了?现在是xx年一个平静的午后……”
人们怀念2018年美好平和的互联网、怀念2010年的动画片和童年、怀念2000年百花齐放的乐坛和影坛;
好像看到了这些图片,我们就能回到那个无忧快乐的时代。
图片
为什么人们会回忆童年、想要回到过去?
大概是因为在现实感受到了迷茫和太多的创伤,在旧有的圈层里感知不到未来,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,让我们出现了“存在性的断裂”;
也就是旧身份崩塌、旧关系破碎、旧生活消失,找不到自己活着的意义、也找不到人生的方向。
于是,我们不仅没有告别过去,反而开始怀念过去、沉浸于过去之中。
但其实,这种断裂正是我们进行深度自我探索和重建的机会。
你经过痛苦,才知道自己的生活要避免什么;经过筛选,才知道自己想要的人际关系是什么。
我们只有拆掉一座旧房子,才能重构出一个更真实的新自我。
图片
所以,你一定要狠下心来改变,你的每一个经历都自有其意义。
不要再为他人陷入内耗,也不要被创伤困住太久,只有告别了旧的过去,你才会有新的未来。
图片
纯粹内在动机
想想看过去的经历,你在为谁而活?
为了获得朋友的认同,你假装叛逆,在课堂上睡觉、传纸条;
为了加入互联网,你学习着如何打tag(内容分类标签)、如何称呼共好、如何让自己的视频有流量、有热度;
为了和身边的人攀比,你第一次打开花呗借呗,分期买了一双球鞋;
为了彰显自己的“有面子”,你攒了两个月的工资,请朋友们去吃“私房菜”,没想到超过预算,下半年只能吃土。
图片
你为了这个圈子装点自己、为了他人的目光打扮自己,最后自己又得到了什么呢?
心理学的“自我决定论”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叫“内在动机”,指的是一个人发自内心想做某件事;
动力来自于做这件事的乐趣,而不是外部评价,与“外在动机”相对。
如果我们一直处于自己目之所及的圈层之中,为这个圈层里的人的目光而活,那你永远不可能进步。
我们要做的,不仅仅是将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,还要“纯粹化”内在动机,将“为了自己而做”过渡到“为了事件本身的意义而做”。
你要剥离开那些让你分心的干扰,不管是来自于外部还是内部,而后去专注于自己的内核成长。
图片
这个社会从来不缺“复制人”和“应声虫”,最缺的就是一个个有缺点、不完美、却异常独特的我们。
愿你总能离开那些黑水泥潭,永远向上、永远追求更好的那个自己。
-The End -作者-专序第一心理主笔团 |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下一篇:没有了